|
当前,中国机械市场呈现出热销的局面,一些产品甚至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特别是工程机械产品(如液压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汽车起重机和压路机等产品)销售几乎全线走高,年增长率超过了20%,成为国内机械制造系统中增长最快的行业。许多机械制造企业正通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以满足市场需要。卡特彼勒、美国迪尔、日本小松等国际知名机械企业抢滩登陆国内市场,国内众多其他生产企业也纷纷涉足,这些都加剧了国内机械市场的竞争。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我国大型机械制造企业为应对市场发展要求,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增加产品种类,提升产品档次,这也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近年来各大企业努力推进企业管理改革,目的是以集团管控的管理模式驱动企业的健康发展。
企业管理模式的不断革新与市场环境竞争加剧,需要高效、务实的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作为支撑。近年来在各大企业内部,先后以各专业厂或事业部(SBU)为单位,构建了多个业务管理系统,应用范围涵盖了人力资源、采购、财务、生产等业务。可以说业务部门与管理职能科室对信息化的依赖程度正在不断增强。但在强调集团管控、共同应对市场竞争的发展环境下,目前的业务单元级信息化发展状况难以满足要求。因此,集团级业务管理系统建设将成为“十一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点。通过集团级系统应用,增强集团在财务资金、战略采购、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管控力度,并实现在集团层面上科学、合理的调配企业内外部资源(资金、物料、人力、信息等),更好地协调各SBU间的业务关系,更好地促进各SBU业务健康、稳健发展。
异构平台阻碍信息共享
厦工、柳工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经过长时间的持续发展,以事业部、分子公司为应用主体的业务管理系统建设现已初具规模,这些系统(如生产管理系统、采购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正在业务开展与经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信息化建设中单独开发,独立运行,分散管理,缺乏规划现象的长期存在,导致各类信息系统在技术实现、应用环境、数据库平台等方面的异构性,信息系统之间缺乏必要的数据沟通与功能联动。因此,随着机械制造企业信息系统数量的增加,信息孤岛现象变得越发严重,使企业很难发挥信息系统整体效能。
随着企业内部市场化进程加快,各业务单元间的信息沟通、业务交流越发频繁,对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安全性、完整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旗舰的集团母公司,需要通过及时获取真实、可靠的数据信息,第一时间了解各单元的业务运营状况;需要对大量异构的信息系统加以有效整合,提高系统间的数据交互、信息共享水平以及业务处理效率,从而增强系统对企业业务与管理的服务、支持能力。因此,构筑跨系统、跨平台、跨网络、跨业务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成为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
促进IT管理改革
在“十五”期间,国内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先后在集团层面建立了独立的IT组织机构,并制定了必要的技术规范、运维流程以及相关的管理制度,明确了机构内岗位职责。经过几年的努力,IT管理业务范围逐步覆盖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规划、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目前,各事业部以及下属公司的IT组织仍不完善,各类规章、制度仍缺乏保障,使集团推行的IT管理制度、规范与信息化发展战略无法立即响应、快速落实,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因此需要引入先进IT管理理念与规范标准,对现有IT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提高IT服务能力与管控力度。
ITIL、Cobit等国际IT管理标准在国内越来越多大型企业的成功应用,为企业实施ERP等重大信息化项目与基础环境运维提供了经验。处于IT管理体制改革期间的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应引入国际IT管理标准,建立完善的IT服务管理体系,完成自身的流程梳理,并建立满足服务需求的电子化管理流程;落实流程经理(包括:事件经理、问题经理、变更经理、配置经理等)等相关角色,明确信息管理部各岗位职责,逐步建立统一事件受理中心,形成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为核心体系的应用架构;实现故障报修、服务请求的统一受理,构建IT服务管理系统,保证所有事件能在系统中记录和流转,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的数据与实际环境一致,为企业的信息化运维提供良好保障。
相信随着其建设的持续深入,信息化一定会成为机械行业企业集团管控的有力工具,照亮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