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都衣舍:如何做到从“淘便宜”到“做品牌”
2021/10/22 8:45:49

  从韩都衣舍10楼的落地玻璃窗望出,是正在建设中的济南市高新区。建筑工人、起吊机、脚手架……组成繁忙而喧嚣的画面。
  房间内的节奏感丝毫不亚于窗外,尽管它串联的是另一个世界。
  键盘声此起彼伏,人形模特、设计台、数百件新款……呈现时装秀后台即视感。
  “双十一”已经开始,屏幕上不断攀升的数据预示了今年的胜利——1分钟破1000万元, 50分钟破亿元!单日浏览量突破8000万人次,单日销售额2.79亿元,位列女装类目冠军。
  此时,一份新品牌企划案放到了CEO赵迎光的办公桌上。
  线上市场拥入大批对手,像窗外拔地而起的建筑,分享着服装市场的蛋糕;幸好还有无数细分市场可以挖掘,如同建筑,有的胜在高度,有的胜在造型——“互联网的美好之处在于,总有一款能够打动你。”
  从“淘便宜”到“做品牌”
  韩都衣舍的发展,赶上了互联网的好时候,准确说更与淘宝网的战略休戚相关。
  时间回到2009年。淘宝网推出淘宝商城,打造B2C业务板块,需要大批品牌入驻。但当时线下品牌对线上渠道有诸多顾虑,淘宝只好主要在淘宝集市上寻找卖家入驻商城。
  赵迎光的韩都衣舍(下称韩都)在名单中。
  当时韩都还是一家韩国服饰代购淘宝店,生意不错,每天有300款新品上线,销售额常年盘踞代购卖家前三名。但赵迎光已经感受到一些弊端:顾客等待时间过长,无法退换货;货品经常断货缺色缺码,性价比不高……谋求转型的赵迎光与淘宝商城一拍即合:做品牌,把产品、客服、定价的权利握在手里。这个思路打动了不少中小卖家,遂造就了第一批“互联网品牌”,如韩都、七格格、裂帛、妖精的口袋等。
  2009年韩都入驻淘宝商城(现天猫),也就意味着转型做品牌。赵迎光运用 “小组制”——每个小组中有一个设计师、一个制作专员、一个订单管理员。三人组合负责挑选款式、样衣采购、打样、生产……到上架销售等系列工作。韩都的款式新颖度和更新速度都不是问题。
  问题在供应链上。
  “你最小的起订量是多少?”
  这是当年赵迎光寻找代工厂的必备句式。线上品牌的特点是“以销定产,多款少量”,单个款式的订单量很少。但大工厂多不接受小订单,更别说根据销售情况加急的订单了。
  一次,韩都做了一款短袖T恤,预计销售300件。赵迎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工厂,对方开价20元一件,一个月交货,先付款再出货。赵迎光汇了6000元给对方。两个月后,天气逐渐转凉,工厂才交货,而且质量奇差。
  赵迎光不敢再找小厂家了。但韩都体量不大,无法长期和大工厂保持合作,导致衣服质量不稳定,囤积了大量存货。这也是互联网品牌的普遍困扰。就韩都而言,这个问题直到2011年3月IDG投资1000万美元,得以提高订单数量,才逐步有了面对工厂的话语权。
  2009年,线上市场出现了新的变动。
  当年下半年,线下成熟品牌开始陆续进入淘宝商城,如绫致服饰,太平鸟等。赵迎光能感觉到,此前的淘宝是“淘便宜”的天下,许多卖家依赖爆款,不那么看重质量,但线下品牌这些“正规军”带着品牌红利而来,淘宝将从“淘便宜”转型到“淘品质”。果然,线下成熟品牌们一出手就夺走大批销量,很多以批发市场廉价低质产品为生的淘宝卖家开始退出舞台。
  赵迎光庆幸韩都先行一步开始了向品牌的转型,接下来便是与大品牌们直接过招了。
  产品设计感,营销手法、资金实力等方面都难以硬碰硬,赵迎光只能突出韩都的一个优势:速度。
  一般线下品牌的上新周期较长(以速度闻名的Zara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网络营销网-国内首家网络营销门户网站,关注网络营销行业,提供网络营销新闻资讯研究策划案例等资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