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传统行业是否适合于互联网改造?
2021/6/21 16:23:58
最近和一些传统老板沟通,发现相当一部分老板比以前更加关心互联网,对各种新的模式津津乐道或者争论不休。而且,有的老板还在现有经营的基础上,尝试用一些类互联网的办法进行经营或做一个新的平台。在沟通中,我发现似乎每个人都对互联网这件事情信心满满,认为只要把现有经营互联网化,就能获得更好的收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一定。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其发展的成熟度、适用的技术、营销水平等环节也是不一样的。例如,电信和金融由于具有内在的数据特征,因而更适合信息化,所以这两个行业的信息化技术相对其他很多行业来说要领先。再例如,美容行业的营销模式和会员管理体系比足疗行业领先,所以足疗行业的很多经营模式在向美容行业学习借鉴。这些差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行业是否适合进行互联网化改造——也可以理解为“互联网+”在不同行业改造能力(更缓和的一个说法是优化能力)的差异。本文作为对这个话题的一个初步探讨,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在开始之前不妨先做一个声明:由于很多传统行业经营者更关心的是“指定的传统行业是否适合互联网化改造”这一命题,所以我更倾向于在纵向上研究指定行业现有经营能力和用互联网手段改造本行业后的经营能力之间的落差(就是一个行业经过互联网化以后是否能有较大提升的问题),而非横向比较不同行业之间。这是因为,不同行业的规模不一样,拿一个万亿市场的行业去和几亿市场的行业做横向对比是不恰当的。
以我的观点,以下三个特点对于判断行业是否适合于互联网化改造至关重要。
一、供大于求的趋势加剧的行业
在生产力提高过程中,交易双方的供求关系是持续变化的,一般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转换。我认为,供大于求的行业更容易进行互联网改造,而且供求之间差距越大,越适合互联网化。
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受互联网的优势特性决定的。当供大于求的时候,体现出此时生产能力已经经过优化提高,同时渠道能力会逐渐取代生产能力成为经营中的重要推动力,此时互联网在解决信息不对称、强连接能力等方面就有了用武之地,能够把双方的信息做对接促成交易。反过来,在供不应求的时候,被考验的是供方的生产能力,此时互联网的贡献不如在前一种场景那么强。毕竟,互联网的核心优势在于快速低成本传递信息的能力。
另一个方面来说,传统行业老板更倾向于在供大于求的行业情况下尝试转型。在企业经营良好的情况下,很多老板没有很强的压力去尝试新的模式,而只有在发展遇到阻力的情况下才开始被迫尝试新事物希望能够打开新的局面——穷则思变。在过去的一年,许多行业都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企业经营普遍遇到障碍,盈利变得更加困难,推动了很多传统企业进行新模式的探索,而互联网刚好成为企业经营者心中理想的道路。
举例来说,大宗物品的B2B交易平台往往发生在供大于求的行业,其中,价格波动成为平台的重要特征,而价格是可以被量化的指标,非常适合互联网实施展示。通过这种方式,把关心价格的需方和关心销售量的供方直接联系到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中间环节,建立起良好的经营模式。
二、交易周期较短的行业
这里定义的交易周期,是指从需方用户有需求到完成交易直至获得用户体验的时间长度,包括用户决策、下单、获得产品和服务、形成最终的用户体验。为什么交易周期短的行业更容易进行互联网化改造?
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以及口碑变得极为重要,因为互联网的低成本快速传播特性把用户体验扩散变得非常容易。用户体验的口碑传播结果,既是此交易周期的结束,也是下一个交易周期的开始。在一定的时间内,交易周期越短,用户体验的口碑传播次数越多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网络营销网-国内首家网络营销门户网站,关注网络营销行业,提供网络营销新闻资讯研究策划案例等资料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