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酒行业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新品破圈不再是单纯的渠道铺陈,而是品牌与用户的深度对话——既要以硬核产品力建立信任,更要以情感共鸣抢占用户心智。
贵州珍酒深刻洞察这一市场趋势,于今年推出「大珍・珍酒」,以“600多元喝到3600元品质”,将白酒 “质价比” 做到极致,从根源上回应了用户对产品价值的核心诉求。

但光有好的产品定位是不够的。为了让品牌真正走进更多用户心里,珍酒选择与抖音IP「舌尖的旅行」携手,以#珍酒寻珍味 家乡味更对 挑战赛,将产品融入“非遗双绝”与“家乡情感”的叙事中,不仅斩获了超7亿曝光、400万互动的好成绩,更完成从产品认知到情感认同的深度渗透,构建起可持续的品牌价值影响力。
01 产品为基:超级单品的硬实力
在白酒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品牌深知,口碑的起点永远是用户对产品的认可。若没有全方位过硬的产品力作为支撑,所有营销都将缺乏根基。因此,「大珍・珍酒」的破圈之路,从品牌对产品价值的多维度极致打磨起步,既夯实品质内核,又完善体验细节,用扎实的产品力打开市场缺口。
作为珍酒最新超级单品,「大珍・珍酒」的品质,源于对口感与工艺的深耕细作。“5年基酒+20年老酒”的匠心勾调,将品质推向新高度——微黄透明的色泽,酱香突出,香气幽雅,回味悠长。
极致口感的背后,是珍酒对传统工艺的坚守。「大珍・珍酒」的酿造过程严格遵循165道非遗酿造工序,从原料甄选的严苛,到酿造发酵的精细,再到陈化勾调的考究,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正是这份对工艺的敬畏,赋予了 “珍” 字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产品不止于酒,更成为一种文化。

在定价策略上,「大珍・珍酒」展现出了惊人的“诚意”,它卡位600多元价位段,却能为消费者提供媲美3600元级别高级酱酒的口感体验,既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酱酒的向往,又大幅降低了高端酱酒体验的门槛,让高品质白酒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迅速建立起产品 “性价比之王” 的清晰认知。

除了在品质与价格上的突出优势,「大珍・珍酒」在视觉与体验层面同样进行了全方位的升级,为消费者带来更优质、更丰富的消费体验。
包装设计融入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兼具收藏属性与礼赠体面;防伪体系则采用先进的溯源技术,消费者扫码即可了解酿造工艺和原料产地,喝得更安心;同时,品牌在生产环节坚持绿色环保酿造理念,从原料采购到工艺流程全面践行可持续标准,契合了当下消费者对健康、环保的消费追求,使「大珍·珍酒」成为高品质生活方式的具象体现。
02 爆火出圈: 一场关于“家乡味”的全民共创
产品力是品牌的底气,但要实现口碑的圈层渗透与品牌认同的深度沉淀,需找到与用户高效沟通的“桥梁”。珍酒将目光投向了拥有庞大用户基数与强大传播力的抖音平台,以抖音挑战赛为主阵地,通过“低门槛参与+达人带动”的组合拳,让“家乡味”成为连接品牌与用户的情感纽带,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品牌传播热潮。
借助「舌尖的旅行」这一具备强内容基因的IP,品牌发起#珍酒寻珍味 家乡味更对 挑战赛。这一核心主题,既深度贴合IP聚焦饮食洞察、原产地风味的场景沉淀,又精准击中大众对家乡味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无形中产品成为了传递珍惜情感、连接家乡记忆的“载体”。

凭借情感张力和文化共鸣,话题迅速吸引了不同类型内容创作者的积极参与,从各自擅长的视角,一起把 “珍酒寻珍味” 的故事讲得更有层次、更有温度。

· @夏叔厨房、@餐见姜丞相、@范大厨来了等美食垂类达人,详细呈现各类非遗菜品的制作过程,将珍酒的165道非遗工序与与复杂的烹饪技艺进行类比,让观众在感受美食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珍酒酿造工艺的精湛与不易。
· 美好时刻,总该有好酒相伴。@南京刘好燃、@乔梓 Zoey 等生活类达人则将珍酒融入家庭旅行、朋友聚会等场景,赋予产品鲜活的社交属性与情感温度,进一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间的距离。
· @白俄媳妇田娜美、@巴黎小郭郭等达人,更是将产品带入异国家宴场景,让 “家乡味” 突破地域界限,成为代表中国情感的符号,极大拓展了品牌受众范围。

达人内容为挑战赛奠定了良好氛围,而“低门槛参与+情感驱动”的活动机制则把“家乡味”的表达权交给用户,则彻底点燃其参与热情。
用户只需带话题分享家乡下酒菜或使用品牌贴纸,即可轻松加入挑战,形成 “达人带动 + 用户自发传播” 的口碑裂变效应,为品牌积累了最真实、最具温度的内容资产。这些源于用户生活的优质内容也成为后续品牌传播、用户沟通的优质素材,为长期构建品牌好感度提供了持续动力。
当“渠道铺陈”的传统打法边际效益持续递减,白酒行业的竞争早已跳出单一环节的较量,升级为“产品力+情感力”系统能力比拼。
「大珍・珍酒」的破圈实践,正是对这种系统能力的生动诠释,向内,它坚守工艺、优化性价比,用硬核实力赢得用户信任,让产品成为品牌的 “底气名片”;向外,它精准捕捉用户对 “家乡情感” 的共鸣需求,以共鸣式营销将浅层的产品认知,深度转化为带有情感温度的品牌认同,最终实现 “产品硬实力” 与 “情感软实力” 的双向制胜。
